活动润心 | 沙湖星主播——《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梨花风起,纸鸢轻扬,
又是一年清明至。
当春雨浸润山河,当新绿爬上枝头,
总有一些身影在记忆深处愈发清晰——
他们或孤身穿越风雪,
或埋名隐姓半生,
或化作烈火中的磐石……
他们的名字,是刻在民族脊梁上的星辰;
他们的故事,是红色基因里永不褪色的火种。
今天,让我们循着清明的雨丝,
走进英雄的史诗,
聆听信仰的回响。
篇章一:孤胆英雄杨子荣——雪原上的信仰独行
寒风呼啸的林海雪原,曾有一人单枪匹马深入敌巢。他以智勇双全的孤胆,在茫茫雪野写下“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传奇。当匪巢的枪声归于沉寂,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胜利的捷报,更是一盏照亮绝境的信仰之灯。
朗诵者:六(15)中队 陆轩宇佳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3岁时随父母闯关东,先后在鸭绿江上当船工,在鞍山、辽阳一带当矿工,因此对东北地区的风俗人情、行帮“黑话”等都有所了解,加之其人智勇威猛,为他之后顺利执行剿匪任务奠定了基础。
1945年,杨子荣参加八路军,跟随所在胶东海军支队赴牡丹江地区剿匪。1946年2月间,他和战友们夜袭郑马匪部,活捉匪首郑云峰,接着击溃马喜山,攻占五凤楼。17天打了21仗,歼匪1600余人,杨子荣每战都冲锋在前。接着又参与了解放柴河、五河林、北甸子、马桥河、板院等战斗,最后将残匪包围在杏树村。
杏树村是牡丹江北部的一个山村,集结了各处逃窜来的残匪400多人,企图负隅顽抗。3月22日,攻打杏树村残匪的战斗打响了。为尽早结束战斗,减少部队和群众的伤亡,杨子荣自告奋勇前去劝降。杨子荣只身进村,令土匪大为震撼。他的劝说句句在理、字字像刀。土匪权衡再三,迫于我军强大的威慑力,乖乖缴械投降。
一场血战被杨子荣的智勇成功化解,百姓免于战火涂炭,部队保存了战斗力,还缴获了土匪手中大量的日式精良武器。经此一战,杨子荣一下子出名了,被光荣地评为“战斗模范”。
1947年1月26日,部队得到号称“座山雕”的匪首张乐山在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遂派杨子荣带领5名战士化装成土匪吴三虎的残部进山侦察。杨子荣等人到达夹皮沟的山林中,几番巧妙地与“座山雕”的探子接触,经过用黑话联络,取得了土匪的信任,打入其隐居地。2月7日,在杨子荣的组织和里应外合下,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杨子荣等人没费一枪一弹就抓获了东北名匪“座山雕”,铲除了牡丹江地区最大的祸患,掀掉了压在群众心头几十年的大石头。
虽然“座山雕”等匪首被消灭了,但牡丹江地区仍有残余土匪在活动。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又接受了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任务。经过侦察,杨子荣和几个侦察员在闹枝沟,发现土匪窝藏的“马架房子”。为了不打草惊蛇,在离窝棚三四百米的地方,杨子荣命令侦察员们匍匐前进,待慢慢靠近窝棚后,杨子荣第一个冲向窝棚,一脚将门踹开,大喊:“不许动!举起手来!”慌乱的土匪开始操枪,杨子荣立即扣动匣枪扳机,由于天气太冷,枪针受冻,枪没有打响。紧跟上去的孙大德,手中的苏联转盘枪也没打响。这时,从屋里射出一颗子弹,正好打中了杨子荣的胸膛。杨子荣晃了几晃,倒在了门旁,鲜血一汪汪流到雪地上……
杨子荣牺牲时,离自己30岁的生日只有8天。为表彰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杨子荣“特级侦察英雄”“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其生前所在的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
篇章二:邓稼先——埋名戈壁干惊天伟业
英雄的征程,不只有枪林弹雨的冲锋,也有沉默无声的坚守。在罗布泊的漫天黄沙中,那位隐姓埋名二十八载,用算盘和草稿纸托起大国重器的身影,带领团队用最简陋的算具,计算着最精密的数据。他悄然告别妻儿,将名字隐入“国家机密”,却让“两弹一星”的光芒照亮华夏苍穹。
朗诵者:六(24)中队 吴雨卅
邓稼先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他一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奉献,不计名利,堪称典范。
1948年,邓稼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进行粒子物理方面的深造和研究。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邓稼先的心情再也平静不下来了,决定学成后归国报效祖国,仅用两年的时间便获得了博士学位。
1950年8月29日,他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踏上了归国的路程。回国后,邓稼先参加了正在进行的创建中国近代物理所的工作。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被钱三强所长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而要求就是要严格保密。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许多亲朋好友都与他失去了联系,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邓稼先默默开始了他28年的戈壁核研究工作。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和科技工作者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顿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三本核物理研究方面的俄文原版书。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途径。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
接下来的是最为困难的数据计算。由于只有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和一台电动计算机,不得不三班倒,上机轮空的,邓稼先就让他们用计算尺和算盘辅助计算。可是,忙了大半年,9次运算得到的结果与顾问给出的数据却大相径庭。当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对他们9次计算的结果做出了肯定的论证时,邓稼先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翌日,他郑重地签署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设计方案。
核辐射和爆炸对生命安全威胁极大。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每次试验邓稼先都冲在最前面。一次,原子弹航投试验时,降落伞出现故障,导致原子弹坠地摔裂。邓稼先深知核辐射的危害,他却抢先上前,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在手里仔细检验。后来,医院检查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受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邓稼先不顾自己的身体,仍然坚持奋战在核试验的第一线。在恶劣的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条件下,邓稼先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终,他因核辐射患上了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逝世。
临终前,他担心的仍是我国尖端武器方面的发展。他最后留下这样一句话:“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邓稼先在茫茫戈壁隐姓埋名,一干就是28年。直到1999年国家公开表彰“两弹一星”功勋人物时,人们才知道了他的名字。
篇章三:刘志丹——为信仰奋斗到底的西北红星
有人用沉默守护山河,亦有人用呐喊唤醒希望——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一位将军高擎红旗,将生命燃成不灭的火把……“敌人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他在陕甘边区的山峁间辗转征战,即使身陷囹圄,仍以牢房为讲堂传播真理;他牺牲时年仅33岁,却让“群众领袖”的称号永远镌刻在黄土高坡的丰碑上。
朗诵者:五(6)中队 虞悦如
“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是刘志丹一生的夙愿。刘志丹在青少年时期,就对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十分崇敬。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他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下,崇尚科学民主,反对封建压迫。他生长在贫瘠落后的陕北,目睹了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对旧中国的黑暗状况十分不满,立志救国救民,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不平等的社会。
1922年,刘志丹考入榆林中学,在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老师的教育指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24年冬,他毅然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决心“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1926年初,刘志丹按照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决定,投笔从戎,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对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对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危害进行深刻反思,深深领悟到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军队和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我们没有枪杆子,只靠笔杆子不行。结果人家一翻脸,我们就只有滚蛋。” 从此,他更加坚信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为创建我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3年5月,红26军南下,在蓝田几乎全军覆灭,刘志丹带领剩下的十余人,在深山老林中转了两个月。突围时多数人牺牲,他一个人脱险后也从一个高崖摔落,身负重伤。在几天无食物又无法行走的垂危关头,幸亏遇到一个失散的战士,才把他扶下山。在地下党的照料下,他伤未痊愈便要返回陕北。一路上,他化装成货郎,在挑子的上层放货,下层放驳壳枪。回到陕北后,他靠几支驳壳枪再次打开局面。
1936年春,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出征前,刘志丹对妻子同桂荣说:“我这次上前线,是再次为我的信念而奋斗,又一次表白我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忠诚,为救国救民我可以献出一切。”即将走上东征战场的刘志丹,一身戎装,目光含笑,威武从容,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刘志丹率军攻打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时,为了打好这一仗,他昼夜不眠,亲临前沿阵地观察地形,仔细研究敌情,指挥战士们向敌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战斗打得艰难而激烈。下午时分,在即将攻破最后一个碉堡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颗子穿过了刘志丹的左胸,伤到了心脏。这位钢铁一般的战士,当即倒了下去,鲜血浸透了他的灰布军衣,染红了他身下的黄土地。刘志丹牺牲时,年仅33岁。后来,毛泽东为他题碑:“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篇章四:古柏——甘愿做革命路上的铺路石
英雄的丰碑下,总有无名的基石默默托举——正如那位甘做革命路上铺路石的战士,用平凡之躯筑起通往光明的长阶……没有震天的呐喊,没有耀眼的勋章,他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忠诚。他护送文件、筹措粮草、开辟交通线,像一颗铆钉紧紧扎在苏区土地上。牺牲前,他将最后一块银元交给战友:“交给组织,这是我的党费。”
朗诵者:四(12)中队 潘瑾瑜
在为革命牺牲的数百万革命烈士中,由毛泽东亲自题词纪念的,为数并不多,而赣南寻乌县的革命先驱古柏烈士就是其中一位。
1925年11月间,年仅19岁的古柏在广东梅县读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蒋介石叛变革命,形势日益恶化,他不怕艰险,仍然在梅县和家乡寻乌开展革命工作。有位好心的长辈,非常担心古柏的安全,曾劝告他说:“自古以来,时代之变迁,政党之初期发展,一定要牺牲不少青年,为党铺平道路,党之主义才能实现。难道你愿意做共产主义的铺路石吗?”古柏听后,坚定地回答:“我愿意这样做!没有铺路的人,哪有康庄大道可走?”这位长辈听后非常惊奇,又问:“难道你不怕死吗?”古柏从容地回答:“信者不惧!”
正是因为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古柏和他的战友们一起,于1927年冬在寻乌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支部;1928年3月25日,又参与领导了寻乌农民武装暴动。暴动失败后,敌人四处搜捕古柏等暴动领导人,屠杀了一大批革命群众。他没有气馁,没有灰心,没有停止革命斗争,不久就领导组建了赣南红军第二十一纵队,创立和发展了寻乌红色区域,并担任中共寻乌县委书记。
1930年5月,古柏协助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寻乌调查”,深得毛泽东信任,随后被调任中共红四军前委秘书长。期间,他坚决贯彻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与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一起,受到王明“左”倾错误领导者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被撤销党内外职务。但他仍然坚定地相信正确路线一定会战胜错误路线,革命道路再曲折,也一定会胜利,因而始终积极工作,勇敢战斗。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古柏奉命留在赣南打游击。1935年3月5日,他在广东龙川县上坪镇的鸳鸯坑向游击队传达中央指示精神时,被敌人包围,为了掩护同志们突围,不幸壮烈牺牲。
为了深切悼念古柏,1937年秋,毛泽东亲笔题词:“吾友古柏,英俊奋发,为国捐躯,殊堪悲悼。愿古氏同胞,继其遗志,共达自由解放之目的。”毛泽东的题词,连同古柏的丰功伟绩,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光耀千秋。
古柏原本可以过更舒适的生活,身为大地主的外公已经向他许下放弃革命就去国外留学的承诺,但他坚定自己的革命信仰,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是流血牺牲,都义无反顾,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实践了他的“愿做共产主义铺路石”的光辉誓言,而他的名字也终像松柏一样——常青。
篇章五:邱少云——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的钢铁战士
铺路石的沉默与烈火的壮烈,同样震撼人心——在朝鲜战场,一位战士用血肉之躯诠释了“纪律重于生命”的誓言……
391高地的荒草在燃烧,他的手指深深抠进泥土。火舌舔舐他的身躯,他却如雕塑般纹丝不动,直到呼吸停止。焦黑的军装下,是一具比钢铁更坚硬的灵魂。为了战友的安危,为了胜利的曙光,他让沉默成为最悲壮的冲锋号。
朗诵者:四星(7)中队 高菀儿
1952年9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决定展开秋季反攻,发起上甘岭战役,而要取得战役胜利,须先炸掉敌军增援必经的康平桥;要炸掉康平桥,又必须先拿下391高地。
从我军阵地到391高地之间,有一片3000米宽的开阔地,是敌军的炮火封锁区,要在这样长的距离下冒着炮火进攻,必然带来极大伤亡。为缩短攻击距离,出奇制胜,上级决定在发起总攻击前一天的夜里,令主攻部队87团3营的500余名战士分别潜伏在敌人阵地的一侧,邱少云就是其中一员。
潜伏前,邱少云在向党支部提交的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深夜,500名战士按预定计划迅速分散隐藏到草丛中,每个人全身上下挂满了蒿草,和周围的草丛浑然一体,从远处看,根本无法察觉。邱少云和他所在的排就隐藏于高地东边的一条长满蒿草的土坎旁边,距离敌人的碉堡仅有60米。为消灭可能在阵地前沿埋伏的志愿军,消除战场隐患,美军的轰炸机飞临志愿军潜伏地上空,一边盘旋,一边盲目地投下燃烧弹。不幸的是,有一颗燃烧弹恰巧落在邱少云身旁的草丛中,燃起了熊熊大火,不时有火苗迸溅到邱少云的左腿上。其实这时候,只要邱少云翻一下身,就可以将火扑灭。但是邱少云心里清楚地知道,这样做虽自己可脱险,却很可能暴露目标。为了全体潜伏战友的安全和此次任务的完成,邱少云一动不动地趴在草丛中。战友们眼看着大火在吞噬自己亲爱的战友,个个心如刀绞,但是他们同样不能动,因为他们牢记部队首长的嘱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暴露目标。”他们怀着对敌人的切齿痛恨,咬牙等待着战斗打响的那一刻。就这样,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战友的安全,邱少云放弃了自救,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忍受着烈火的焚烧,硬是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手指深深插入身下的泥土中,直到最后壮烈牺牲。
下午5时30分,战士们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奋勇冲锋,全歼敌人一个加强连,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1953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邱少云“一级战斗英雄”称号。2019年9月,邱少云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称号。
清明的雨,淋湿了纪念碑前的白菊;英雄的血,浇灌出今日的桃李春风。当我们凝视杨子荣的枪、邓稼先的算盘、刘志丹的红旗、古柏的银元、邱少云的焦土……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一代代人接力的精神坐标。
先烈以生命作答的时代之问,
需要我们用行动续写答案——
以知识筑牢信仰之基,
以奋斗点亮传承之火,
让红领巾的鲜红永不褪色,
让英雄的名字在新时代的星空下永远闪耀!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