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读书笔记】张芃昳《教学的模样》
教学的模样
——《教学的模样》读书心得
书目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的短篇文集《教学的模样》,汇集其 20 余年教学研究心得。书中 40 余篇文章围绕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等热点,剖析教师、学生与知识的关系,提出 “教学即讲理” 等观点。以 “两次倒转” 等理念回应课改难题,为教师落实改革、促进学生真学习提供实践指引与信心支撑。
读书体会
在我工作遇到瓶颈,迷茫的时期,一位资深的导师给我推荐了《教学的模样》这本书,此书是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它不是提供具体教学技巧的“方法手册”,而是一部引导教师深入反思教学本质、探寻教育真谛的哲学与实践相结合之作。
我放弃了脑中的一贯输入的构建,回归原始的放空,仔细阅读了《教学的模样》,教学也可以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是在于关系的重构和“倾听”。
从“单向灌输”到“相互学习”:书中佐藤学批判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漏斗式”的教学模式并提出,真正的教学应该创造一个“相互学习”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不仅是向老师学,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相互学习。
教师作为“倾听者”:这是全书的基石。教师最重要的角色不是“讲授者”,而是“倾听者”。这种倾听,不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更是倾听其话语中包含的情感、困惑、思维过程以及尚未言说的可能性。通过倾听,教师才能理解学生的真实世界,并据此做出精准的教学回应。
“被动的能动性”:这是一个关键且看似矛盾的概念。它要求教师摒弃那种掌控一切、过度干预的“积极”,转而追求一种“精心设计的等待”。教师创造学习环境,提出关键问题,然后退后一步,细致观察学生如何与课题、与同伴相遇,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这是一种更高级、更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能动性”。
课堂作为“交响乐”:理想的课堂不是寂静无声的,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如同交响乐排练。有不同的“声部”(学生个体和小组),有主题(学习课题),有即兴发挥,最终在教师的“指挥”下,共同协作,奏出理解的乐章。这里的“指挥”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协调与激发。
书中明确指出,“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我们通常认为热闹的、学生踊跃发言的课堂就是好课堂,但此书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倾听,那些发言只是孤立的“观点展览”,无法形成思维的碰撞与深入的交织。
倾听创造关系:倾听是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任与联系的桥梁。当学生感受到自己被真诚地倾听时,他才会产生安全感,敢于表达不成熟甚至错误的想法,而正是这些想法是学习发生的真实起点。
倾听是思考的起点:真正的思考往往始于内隐的、模糊的感知。教师通过倾听,能够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并通过恰当的回应(如“你是想说……吗?”),帮助学生将模糊的想法转化为清晰地思考。
倾听让“串联”与“反刍”成为可能,教师的作用是将学生的发言像串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将一个个孤立的观点与教材知识、与之前的学习经验、与其他同学的观点产生关联,编织成一张意义的网。而串联的前提,正是细致入微地倾听。教师不是急于评价或推进流程,而是有时需要将某个学生的发言“反刍”给全体学生(如“大家听到他刚才说的了吗?这一点很有趣”),让全体学生再次品味、思考,从而深化共同体的理解。
教师倾听的不仅是“话语”,更是话语背后的“逻辑”与“可能性”,并通过倾听将教学引向更深、更远的地方。教师放下身段,打开耳朵,怀着认真的心去倾听每一位学生微小声音的、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鼓励。 或许这也是此书所描绘的“教学的模样”中最动人、最核心的模样。
教师简介
张芃昳,东沙湖小学美术教师。她擅长将自然光影、生活细节融入课堂,以趣味手工、主题绘画等形式,点燃学生艺术热情,引导孩子用画笔捕捉美好、表达心声,所带学生作品多次获区级美术奖项。她的教育格言:“以美为桥,连通孩子的童心与世界;以爱为墨,绘就每个独一无二的艺术童年。”

编辑:陈慧玲
一审一校:谢玲玲
二审二校:王 杰
三审三校:颜爱华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