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教师发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之家>教师发展

【雅集·读书笔记】徐梦伟《阿勒泰的角落》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0 点击数:

《阿勒泰的角落》

——《阿勒泰的角落》读书心得

   书目介绍

acf97ea83df04b31894cb5c58fffd93d.png

《阿勒泰的角落》是李娟的散文合集,写的是她在阿勒泰的游牧日常:跟着牛羊转场、挖野蒜苗、风雪里赶路、和邻居互相帮衬。文字质朴得像草原的风,没有华丽辞藻,却把贫瘠日子里的奶茶香、牛羊的温度、人情的暖,写成了满是生命力的诗,藏着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               

读书体会

李娟的文字,是当代文学里一股少见的“野风”。它不沾染都市书房的精致油墨味,反而带着阿勒泰草原的沙砾感、奶茶的温热气,还有牛羊走过时扬起的尘土气息。读《阿勒泰的角落》,不像在读一本“书”,更像跟着一位牧人,踩着没过脚踝的草甸,在转场的路上走了一遭。

这本书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没有深刻复杂的哲理,写的全是“鸡毛蒜皮”的日常:开荒种菜却只收获几颗小土豆,跟着母亲去戈壁滩上捡牛粪,为了卖一卷毛线走几十里路,甚至只是蹲在毡房门口,看蚂蚁搬虫子看一下午。可就是这些最朴素的片段,被李娟用文字串起来,却成了最动人的诗篇——因为她写的不是“边疆风情”,而是“生活本身”,是无论在何种境遇里,人对生命的热爱、对温暖的感知,以及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在李娟的笔下,阿勒泰的自然从来不是“风景”,不是供人观赏的背景板,而是和人息息相关、彼此依存的“伙伴”。这里的草木、牛羊、河流、风雪,都有自己的脾气和节奏,人要做的不是“征服”,而是“顺应”——顺应草木的生长规律,顺应牛羊的迁徙本能,顺应季节的更迭流转。这种“顺应”里,藏着最朴素的生命哲学。

她写戈壁滩上的“野蒜苗”:春天刚冒头时,嫩绿的芽尖藏在枯草里,要蹲下来仔细找才能发现。母亲会带着她去挖,挖回来洗干净,用盐腌起来,就是整个冬天里难得的“蔬菜”。她说“野蒜苗的香,是那种带着土腥味的、泼辣的香,配着馕吃,能把一碗奶茶都喝出甜味来”。这不是在写“野菜”,是在写自然对人的馈赠——哪怕在寸草难生的戈壁,只要肯弯腰寻找,大地总会给出回应。

在都市里,我们习惯了把自然隔在窗外:用空调调节温度,用超市的货架获取食物,用手机看远方的风景。可李娟告诉我们,人本该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而是和草木、动物一起,在阳光雨露里生长,在风霜雪地里坚守。这种与自然的“共生感”,是我们在钢筋水泥里丢失的东西,也是这本书最让人心生羡慕的地方。

游牧生活的核心是“流动”——跟着季节走,跟着水草走,今天在这片草原,明天可能就要搬到几十里外的河谷。没有固定的家,没有稳定的生活,甚至连身边的风景,都是转瞬即逝的。可就是在这样的“流动”里,李娟却写出了生命最坚定的“扎根”——不是扎在土地里,是扎在对生活的热爱里,扎在对当下的珍惜里。

她写转场的过程:“天不亮就起来收拾东西,把毡房拆了,把家具、粮食、牛羊都装上马车。太阳出来时,队伍就出发了。马车在草原上走,后面跟着牛羊,像一条长长的带子。走累了就停下来,在路边支起帐篷,烧火做饭。晚上躺在帐篷里,能听到牛羊吃草的声音,还有风穿过草叶的声音。”没有抱怨路途的遥远,没有焦虑未来的不确定,只是平静地接受“流动”,并在流动中找到生活的秩序: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该干活时干活。

这种“随遇而安”,不是“躺平”,而是对生活的敬畏——知道自己无法掌控自然,无法掌控命运,所以就专注于“当下”:把眼前的饭吃好,把身边的牛羊照顾好,把今天的路走好。比如她写卖毛线的经历:为了卖一卷毛线,要走几十里路,遇到下雨,毛线被淋湿了,只能找个屋檐下晾干;遇到没人买,就只能再走回去。可她没有沮丧,反而说:“路上看到了好看的花,还捡了一块像兔子的石头,也不算白跑一趟。”

这种对“当下”的感知力,是我们最缺乏的。我们总在追逐“未来”:要赚更多的钱,要买更大的房子,要过更好的生活,却忘了“未来”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我们焦虑着还没发生的事,抱怨着眼前的不如意,却忽略了手边的热茶、窗外的阳光、家人的笑脸——这些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合上书,仿佛还能听到阿勒泰的风声——风吹过草甸,发出“沙沙”的声音;风吹过毡房的帘子,发出“哗啦”的声音;风吹过牛羊的耳朵,它们抬起头,朝着风来的方向望。

我们或许不会去阿勒泰放牧,不会经历转场的艰辛,不会在戈壁滩上挖野蒜苗,但我们可以像李娟一样,慢下来。慢下来吃一顿饭,感受食物的温度;慢下来看一次日落,感受天空的色彩;慢下来和家人说说话,感受彼此的陪伴。

教师简介

b757ff43c43846d48eeed1e54935749b.png

徐梦伟毕业于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师范专业,主攻声乐,课堂上始终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带领孩子们感受音乐魅力,希望用专业与热爱,帮每个孩子发现音乐里的美好。

编辑:陈慧玲

一审一校:谢玲玲

二审二校:王

三审三校:颜爱华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