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教师发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之家>教师发展

【雅集·读书笔记】陆依怡《在文字的河流中摆渡》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15 点击数:

在文字的河流中摆渡

——《文心》读书心得

书目介绍

9ebabf360ed6486fae53ab98b640a61f.Jpeg       《文心》是我国教育大家夏丏尊、叶圣陶亲自执笔,集毕生心血,送给子女的成长礼物,也是常读常新的经典语文读本。本书由32个小故事组成,可以说是“中学生的32堂国文课”,生动有趣地传授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文学史等多种语文知识。《文心》一经问世便大获好评,虽然出版至今已有八十余年,对当今的语文教学和学习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读书体会

第一次翻开《文心》,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窗外雨丝斜织,室内茶烟袅袅,我摩挲着这本泛黄的小书,仿佛触到了民国教育的温度。夏丏尊与叶圣陶两位先生以“故事”为舟,载着读者缓缓驶入语文的深流。合上书页时,我忽然意识到:这不只是一本教写作的书,更是一幅关于“如何做语文教师”的清明上河图。

一、当“知识”变成“糖葫芦”

《文心》最妙的是把修辞、文法、阅读方法,统统化进了中学生的日常对话里。而我们小学语文课堂呢?是否也能让知识像糖葫芦一样,串在生活的竹签上?

比如教《秋天的雨》,我们常让学生圈画“比喻句”“拟人句”,背诵“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可孩子真的懂“扇子”和“银杏叶”的联系吗?《文心》里王先生的做法是带学生先看银杏叶,再摇蒲扇,最后问:“扇子扇风是什么感觉?银杏叶飘落是不是也这样轻?”——这才是让修辞从试卷走进生活的教法。

记得班上有个孩子写:“春天的风是妈妈的手,摸得柳条咯咯笑。”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写,她眨着眼说:“因为柳条晃来晃去,像我妈妈挠我痒痒时的样子!”你看,孩子本就懂得“触发”,只是我们总急着让他们“按标准答题”。

二、教师是“捉迷藏的伙伴”,不是“发令员”

书中的王仰之先生从不居高临下地“教作文”,而是像玩捉迷藏一样,带着学生在文字里找宝藏。这让我想起教《雪地里的小画家》时,一个男孩突然问:“老师,小狗画的梅花是真的梅花吗?”我没直接回答,而是让他们用手蘸水在黑板印脚印,再对比课文插画。结果孩子们自己总结出:“课文把脚印想成画,就像我们把云朵看成棉花糖!”——你看,答案从来都在孩子心里,教师只需蹲下来和他们一起找。

去年教《荷叶圆圆》,我模仿《文心》里“印象描写”的方法,先让孩子闭眼听我读:“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然后问:“你躺过摇篮吗?摇摇晃晃是什么感觉?”一个总写流水账的女孩突然举手:“荷叶上的露珠滚来滚去,一定像妹妹在婴儿车里踢腿!”全班大笑,但那一刻,比喻从“考点”变成了心跳。

、合上书,回到

如今,《文心》就躺在我的教案本旁边。它时时提醒我:小学语文课不是往瓶子里灌水,而是帮每颗种子找到自己的生长姿势——

那个总把“高兴”写成“今天我很高兴”的孩子,可能正在用五个感叹号表达烟花般的快乐;

那个背不出《登鹳雀楼》的男孩,却能在日记里写:“夕阳掉进我的牛奶杯,妈妈说是云在游泳。”

原来教育的浪漫,就是和孩子一起蹲下来,对每一片落叶说:“看,它正用叶脉给你写信呢。”

 

教师简介

陆依怡,怀揣教育热忱与童心,致力于打造有温度的语文课堂。她善于将《文心》中生活即语文的理念融入教学,和孩子们在《池上》里感受小娃撑小艇的天真童趣,品味偷采白莲回的稚拙诗意,借《雪地里的小画家》点燃想象力。课堂上常蹲下身倾听童言童语,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

d5cc27da09da4f1586fcac69b401386a.Jpeg

 

 

 

一审一校:谢玲玲

二审二校:王    杰

三审三校:颜爱华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