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读书笔记】李可《当教育不再表演》
当教育不再表演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读书心得
书目介绍:《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是2014年5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可汗。
读书体会:
传统课堂经过数百年的制度化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教师站在讲台上如同演员,学生整齐排列如同观众,45分钟一节课如同固定剧目,举手发言如同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这种教育剧场中,形式常常僭越了内容本身的价值。我曾观察过一堂典型的小学公开课: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丰富环节,课堂气氛热烈,评课教师频频点头。然而课后询问学生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多数人只记得“老师演得很搞笑”“PPT很好看”,对核心概念却模糊不清。这正是教育过度仪式化带来的异化现象——我们开始为表演而表演,却忘记了表演原本要传达的内容。
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模式从根本上解构了这种教育剧场。通过将知识传授环节外移到短视频中,课堂时间被解放出来用于真正的理解深化和能力训练。这一转变看似只是教学流程的重组,实则是对教育权力关系的彻底重构。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垄断了知识发布权,学生被动接受。而在翻转模式下,学生掌控了知识获取的节奏与路径。可汗学院的视频设计刻意保持了质朴风格,没有华丽的动画,没有教师的出镜,只有一块电子黑板和清晰的解说。这种“去表演化”的设计迫使学习者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知识本身,而非传递者的表演魅力上。
教育祛魅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在传统模式下,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费在知识讲解这项本可标准化的工作上。一位中学教师曾向我吐露:“我教五个平行班的物理,同样的内容要重复讲五遍,到最后一班时自己都快讲吐了。”翻转课堂将教师从这种低效重复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在可汗学院的理想模型中,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走到学生中间的“向导”。他们能够根据系统提供的学习数据分析,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这种角色转变不是教师地位的降格,而是专业价值的升华:从知识复读机变为教育设计师。
技术应用在可汗学院模式中扮演着关键而克制的角色。与许多追逐技术时髦的教育创新不同,可汗学院选择的技术工具都具有明确的赋能逻辑:视频平台实现知识传递的异步化,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学习诊断的精准化,自动练习系统实现技能训练的个性化。这些技术没有成为炫目的噱头,而是默默支撑起教育核心流程的重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汗学院开发的知识地图系统,它将离散的知识点组织成有机网络,允许学习者按照自己的认知路径探索,打破了传统课程表的线性束缚。这种技术应用不是给旧教育模式涂脂抹粉,而是为新教育范式搭建骨架。
翻转课堂带来的教育民主化效应可能是其最深远的影响。可汗学院的视频向全球免费开放,这意味着波士顿贫民区的学生与北京重点中学的学生可以获取完全相同的优质资源。教育资源的这种“去地域化”打破了地理与经济条件的传统限制。更为革命性的是学习节奏的个性化,学生可以反复观看难以理解的内容,也可以快速跳过已掌握的部分,不再被迫与全班保持同一进度。一位使用可汗学院补习数学的大学生告诉我:“以前在课堂上听不懂也不敢让老师重复,现在一个视频看多少遍都没人笑话我。”这种安全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容小觑。
当然,可汗学院模式也面临着实践层面的诸多挑战。如何保证学生自觉完成视频学习?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如何与传统评估体系衔接?这些问题的存在提醒我们,教育创新不能止步于技术方案的简单移植。它的成功启示在于,它没有试图用新技术复制旧模式,而是重新思考了“在技术赋能下,教育可以是什么样子”这个根本问题。这种思考方式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借鉴,在我们追逐各种“智慧教育”“未来课堂”的热潮时,是否应该先回归教育的本质目的,再考虑技术如何服务于这些目的,而非相反?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最打动我的,不是它提供了多么完美的教育解决方案,而是它展现了一种直面教育本质的勇气。当越来越多的教育创新沉迷于VR眼镜、AI助教、大数据分析这些技术噱头时,可汗学院提醒我们:教育的核心永远是人——人的理解、人的成长、人的解放。用技术去除教育的浮华表象,让学习回归其朴素本质,这或许就是可汗学院留给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这个信息过载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教育需要更多这样的祛魅。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表演,多一些实质性的成长;少一些标准化的束缚,多一些个性化的尊重;少一些资源的垄断,多一些机会的开放。可汗学院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教育体系中那些习以为常却未必合理的传统,也指明了一条回归教育本真的可能路径。读完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看到了教育跳出百年窠臼、重获新生的希望。
教师简介
姓名:李可
爱好:旅游、拍照、追剧和看书。
座右铭:失败是成功之母。
一审一校:谢玲玲
二审二校:王 杰
三审三校:颜爱华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