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教师发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之家>教师发展

【雅集·读书笔记】杨心怡《让孩子创造自己》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5-06 点击数:

让孩子创造自己

——《让孩子创造自己》读书心得

书目介绍

c31c621ed043403286cf3917c51ae06e.Jpeg   朱永新老师是新教育的发起人,他认为心灵教育非常重要,只有源于心灵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在本书中,朱老师用口语化、哲理化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学校及家庭教育中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与感悟。他不但重视学习及阅读习惯的培养,还强调学校的责任以及教师、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示范作用。本书“语录”虽小,但内涵极其丰富,很值得处在求知阶段的学生、家长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细细阅读和品味。

 

读书体会

陪伴超越物质供给的精神滋养在物质丰富的当代社会,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是许多父母将爱孩子等同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精神陪伴。书中陪伴比供养更重要的章节尤其令我深思。杨晓梅老师在读后感中分享的亲身经历极具代表性:作为幼儿园老师的她,常常因工作忙碌而无法陪伴自己的孩子,直到孩子说出妈妈,你别在幼儿园上班了,你太忙了,都顾不上陪我玩这样令人心酸的话语,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场景在当代中国家庭中并不罕见——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而拼命工作,却在不经意间牺牲了最宝贵的亲子时光。陪伴的缺失不仅影响亲子关系,更会阻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朱永新教授和李开复都强调:孩子的成长是不等人的,错过就错过了,很难弥补。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量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儿童早期是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关键期,这种依恋关系将深刻影响孩子未来的情感模式、人际关系甚至学业成就。当父母长期缺席,孩子可能会产生被抛弃感,进而表现出行为问题或情感障碍。书中有位山区教师观察到,班里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自信,这正是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后果。

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互动的质量。杨晓梅老师后来调整了自己的做法:每天与他谈心、聊天,夜晚尽管他熬到十二点不睡,我还是要安抚他,给他讲他最爱的故事,放学的路上抽出一点时间,停下车子,陪他欣赏路边的风景。这种全身心投入的互动,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值得注意的是,陪伴带来的改变是双向的——当杨晓梅坚持陪伴后,孩子开始表达妈妈,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最爱妈妈了等情感,这表明孩子已经从心底感受到了爱的存在。

陪伴的艺术还体现在共同经历生活上。朱永新教授提醒父母: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和孩子一起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这种观点颠覆了传统教育中强调为未来做准备的功利思维,将焦点转向当下的亲子共享时光。当父母放下手机,真正与孩子一起观察路边的花草、讨论一天的见闻或共同完成一件小事时,他们已经在为孩子构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孩子创造自己》提出的另一个革命性观点是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一理念将教育从单纯的知识灌输和行为规范提升到了精神互动和人格塑造的高度。朱永新教授强调:只有源于心灵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这意味着有效的教育必须触及孩子的内心世界,激发其内在动力,而非仅仅依靠外部奖惩。

书中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批判令人深思。在习惯养成月的实践中,曹新霞老师原本认为改变学生根深蒂固的顽劣习性很大的难度,但当她采用朱永新倡导的方法后,班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通过严厉管教实现的,而是通过无声的肯定——将检查评比记录公开,让学生互相评价,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改进动力。赞扬的力量在书中被多次强调:理想的父母应该永不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决不使用侮辱性批评。这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高度一致——正向强化远比惩罚更能促进行为的持久改变。书中有位老师分享了一个生动例子:网课期间,那些经常受到鼓励的学生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行动力就越强。当孩子感受到被肯定而非被指责时,他们会发展出更健康的心态和更强的内在动力。

在本书的启发下,我认为现在最迫切需要的转变是从教孩子什么转向如何与孩子相处,从塑造孩子转向陪伴成长,从关注结果转向珍视过程。这种转变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对教育理念和实践进行根本性的重构。朱永新教授的《让孩子创造自己》为这一重构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智慧。合上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悟是:让孩子创造自己

 

教师简介

杨心怡,任教体育学科。

78c1439362fc4dfba1d0b6e03f48d2f6.Jpeg

 

  

一审一校:谢玲玲

二审二校:王   杰

三审三校:颜爱华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