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读书笔记】倪佳琳《在不完满中活出生命的自在》
在不完满中活出生命的自在
——《一生自在》读书心得
书目介绍
《一生自在》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晚年散文精选集。全书以“自在”为核心,汇集了先生关于读书、处世、心境与人生的深刻感悟。文字平和质朴,却蕴含着一个世纪的生命智慧。先生以其历经风雨后的豁达,告诉我们:接纳人生的不完满,方能修得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步履从容地走过这一生。
读书体会
《一生自在》是季羡林先生晚年的一部散文集,以“自在”为核心主题,通过平和质朴的文字分享了他对读书、处世、心境、人生的思考。季老的一生,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见证了几乎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他经历过战乱的流离,也遭受过“文革”的非人折磨,最终在学术上登峰造极,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然而,他的文字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怼与愤懑,有的只是一种“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豁达。
这种自在,不是未经世事的天真烂漫,而是洞悉世事本质后的选择。他深知人生的真相是“不完满”,正如他在书中提到的:“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承认并接纳这种“不完满”,不再与命运较劲,不再为求不得而苦恼,便是迈向自在的第一步。现将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读书:以求知为乐,不求功利
读书是终身之事。季老认为读书不应是功利的工具,而是内在需求。他一生手不释卷,将读书视为“生命中最自在的享受”,强调持续阅读对人格与思维的滋养。
杂读而成学问。他提倡“杂读”,不拘泥于专业领域,广泛涉猎文史、社科甚至自然科学。这种博览群书的方式拓宽了他的视野,也成就了其跨学科的研究格局。
读写结合方深刻。“光读不写,记忆不深;光写不读,浅薄无力。”他主张通过写作整理思绪,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个人见解。
二、关于处世:宽容与孤独的平衡
宽容他人,解脱自己。季老历经坎坷(如文革时期),却始终以宽容态度对待人事。他认为计较是非只会束缚自己,而“放下”才能获得心灵自在。
珍惜孤独,沉淀自我。书中强调孤独的价值:“孤独时才能与灵魂对话。”他常在独处中读书写作,认为这是自我修复和深化的必经之路。
三、关于心境:顺其自然,知足常乐
不完满才是人生。季老引用苏轼“人有悲欢离合”之语,坦言人生本无完美,接受遗憾方能释然。这种“不执念”的态度是他晚年自在的根源。
淡泊名利,守拙求真。他拒绝被冠以“国学大师”等头衔,始终以“一介布衣”自居,认为虚名反而使人失去自由。
四、个人感悟与启示
读书的终极目的是精神自由。季老读书不为文凭或地位,而是通过书籍与古今智者对话,构建独立思想体系。这种非功利阅读在当今时代尤为珍贵。
“自在”源于内心秩序。外部世界纷扰无常,但他的内在始终宁静——通过读书明理、通过写作释然、通过宽容化解矛盾。这种境界需长期修炼。以读书丰盈内心,以平常心看待得失,以豁达之心接纳世界。
合上书本,季老那慈祥、平和而又带着一丝顽皮笑容的面庞仿佛就在眼前。《一生自在》给予我们的,不是立刻解决烦恼的速效药,而是一剂滋养心灵的“长效补品”。它提醒我们: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人生的价值,在于找到所爱并为之奉献。生活的趣味,在于发现寻常日子里的不寻常。处世的方法,在于守住底线并通达圆融。
愿我们都能在季老的文字里汲取力量,在这个“不完满”的世界里,修得一颗自在心,步履从容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教师简介
倪佳琳,二级教师,从教以来,倪老师认真负责、乐于奉献,工作细致入微,关爱每一位孩子,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课堂上,她给予学生谆谆教诲,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她像朋友一样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
路漫漫其修远兮,她将始终心怀热爱、虚心学习、一路追光,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培育每一位学生,等待每朵花的绽放!

一审一校:陈慧玲
二审二校:谢玲玲
三审三校:颜爱华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