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家校共育

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家校共育

父母课堂 | 孩子认为自己被忽视了,家长该怎么跟孩子和老师沟通?
——沙湖家庭教育周周谈㊶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11 点击数: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对老师产生好感,或者产生反感,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当孩子对老师有意见时,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疏导情绪,通过沟通解决问题。

 

【情境再现】

孩子今天很委屈地对我说,现在老师不再关注他了。课堂上,他把手举了很久,老师也不喊他起来回答问题。我问他,老师主要喊哪些孩子回答问题呢?他说,学习成绩没那么优秀的!我告诉他,老师要关注整个班级的孩子,如果有的孩子太落后,老师肯定要多关注他们一点。他继续抱怨道,老师也喊其他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回答问题,但自己举了很长时间的手,结果老师就直接公布答案了。所以,我可以怎么安抚孩子呢?该不该跟老师沟通呢?

 

【老师支招】

孩子低落的情绪源于他感觉自己在课堂上被忽视了。对于孩子来说,他想在同伴和老师面前表现自己,这是一种积极的上课状态,家长需要对此表示肯定。但在孩子的观念里,认为老师没请他回答问题,是对他的一种忽视,是不喜欢他的一种表现。虽然,孩子的观念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但是长此以往,这种观念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会起到消极的作用,所以这时候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干预和引导。

第一,重新诠释举手的含义。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举手是一种肢体语言,表示这个问题他已经学会了。如果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全班的孩子都回答一遍,那么这样的课堂既没有意思,又讲不了多少知识。所以,老师会精心挑选部分孩子来回答问题。孩子举手回答问题,表示自己已经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了,而老师需要知道的是,这些内容还有多少孩子不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他讲课的节奏。

第二,和孩子一起写下在课堂上没有机会发言的原因。首先,可以考虑孩子是不是举手姿势不正确,听课状态不好,等等。其次,从以往的经验上总结原因。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之前回答问题时,老师对你的回答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是不是在语言表达上需要有所提升?”家长可以让孩子把课堂上想说的答案在家里说给他听听,并对此进行评价。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确实有以上问题,那么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好时机。但是如果孩子也思考不出原因,那么这时候家长就可以说:“这些都只是我和你的猜测,说不定老师还不知道你因为这些而难受呢?我们不妨明天问问老师?”

第三,做老师和孩子沟通的桥梁。曾经有一名比较内向的女生小美放学后向她的母亲抱怨老师在课堂上不请她回答问题。小美的母亲发现问题后,一边安抚小美的情绪,告诉她老师不请她回答问题是因为信任她,一边鼓励小美将心中的困扰告诉老师。虽然有了母亲的鼓励,但内向的小美一直不好意思开口。于是,母亲主动给老师打电话,询问了女儿在课堂上的一些表现,也反映女儿在学习上遇到了一点心事,希望老师能多关注、多引导小美,让她自己将问题说出来并予以解决。

与小美的母亲沟通之后,老师便时不时地出现在小美旁边,有时与小美说说她的课堂表现,有时与她聊聊家里的琐事。慢慢地,小美的心扉被打开了,她向老师问道:“您为什么课堂上都不叫我回答问题?”老师与小美敞开心扉聊了一会儿,小美的心结就此打开了。此后在课堂上,小美依然积极举手发言。

上述案例中,小美的母亲非常明智,她和老师的沟通是温和的,不带有敌意的。她没有直接质问老师:“为什么您不喊我女儿起来回答问题?”而是在尊重、信任和理解老师的基础上,抱着和老师交流的态度去请教、询问。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家长要具体地反馈孩子最近表现和困惑,明确地表达需要老师配合和帮助的地方。

第四,家长和老师持续沟通。沟通其实是没有终点的,家长想要孩子进步,需要持续跟老师沟通。即使是问题解决了,家长也可以向老师表达谢意,别让老师有这样的错觉:问题一丢给老师,家长就可以不管不问了。

课堂上,老师会尽力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轨迹,在习惯上会注重孩子的课堂纪律、礼仪表现和听课状态。但班级中的孩子众多,有时候在一节课上难以面面俱到,这时候也希望家长可以理解。同时,老师也期待家长尽量站在家校合作的立场上,来询问孩子的课堂表现或者将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这样也有助于老师和家长充分了解孩子,为孩子制订初步调整方案,做到家校共育。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分析原因,做孩子和老师沟通的桥梁。同时,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和老师沟通,学会通过积极沟通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46200f13fd6f4b2dae5a5bea5ad62d1d.Jpeg

心理老师敲黑板

沟通的背后是人际关系。关系好的人之间,可以直接表达,无须注意太多沟通技巧,因为关系是一切沟通的基础。所以,这个问题看似是家长如何帮助孩子与老师实现沟通,但从本质上讲是家长如何协调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当然,这其中也涉及亲子关系的问题。因为当孩子可以尝试在亲密的亲子关系中表达自己的失望时,他们就可以在其他关系中尝试表达自己的失望,并在内心坚信,自己不会真的被抛弃。

文稿整理:刘湘

编辑:杨洁瑜

一审一校:徐怡萍

二审二校:陈佳佳

三审三校:倪敏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