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家校共育

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家校共育

父母课堂 | 孩子学习时,家长要陪伴吗?
——沙湖家庭教育周周谈55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17 点击数:


家长陪伴孩子学习,重点不是教会孩子知识,而是用实际行动带领孩子一点点体悟什么才是学习。学习所获得的不是不停地被否定的痛苦,而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快乐。

 

【情境再现】

孩子放学后的学习时间,是我和孩子的母亲最苦恼的时候。我和孩子的母亲每天都陪伴孩子学习,虽然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是孩子连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更别谈更深层次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了。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对我们已经产生了依赖,不愿意独自学习,我们该怎么办呢?

 

【老师支招】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大多数家长会选择在孩子读小学低年级时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许多家长会感到困惑:一方面,担心不陪伴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会落后;另一方面,又担心长期陪伴孩子,孩子在学习上会依赖自己。所以,家长为什么陪伴孩子学习?陪伴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是家长需要仔细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低年级,当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足以独自应对当前的学习任务时,家长可以适当地陪伴孩子学习。但是陪伴是为了不陪,陪伴也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孩子走向独立。

具体而言,家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科学地陪伴孩子学习。

第一,做一个耐心的观察者。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时,如果发现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干预,而要等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后,再与孩子一起回顾和反思。对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处于十分重要的过渡阶段,正在适应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学习规则和生活作息。每个孩子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这个阶段,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时,要做一个耐心的观察者,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不专心的标签。例如,小贾一年级时,她的母亲发现小贾在学习时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小贾习惯趴在桌子上写字,左手时不时会去摸橡皮。小贾的母亲没有直接责备小贾,也没有在她学习时不断去提醒。小贾的母亲先是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小贾会出现这些不良行为,思考产生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同时,小贾的母亲记录下小贾趴在桌子上写字和做小动作的频率及其持续时间等信息,等到小贾中途休息或是结束学习后,和小贾聊一聊她身上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问一问小贾对这些不良行为的看法,谈一谈改进的对策。如此一来,小贾也渐渐改掉了做作业不专心的毛病。因此,家长帮助孩子回顾、反思他身上出现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孩子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有用的经验。

第二,做好深度陪伴,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刘的父亲从小学一年级就坚持陪伴儿子预习课文。刚开始,当小刘预习课文时,小刘的父亲会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考一考小刘。到了小刘读二年级时,小刘的父亲让小刘在预习完课文之后,说说自己心中的疑问,并努力寻找答案。后来,小刘的父亲就让小刘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小刘的思维越来越敏捷,他也将这种提问式的学习方法迁移到了其他学科当中。小刘的父亲在用深度陪伴潜移默化地告诉小刘“学贵有疑”,这样就提升了小刘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当孩子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时,家长就可以慢慢退出孩子的学习舞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进一步巩固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退出不等于完全放手,当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一定的支持、鼓励时,家长也应当进行适当的陪伴。当孩子独自学习时,家长可以和孩子共用一个空间,比如在一旁读书或者工作,这种时空上的陪伴能够让孩子在学习时更加安心。

观察陪伴和深度陪伴的目的是让孩子走向独立,孩子从中获得的是积极的学习体验,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空间上的“隐形”陪伴,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也为孩子的成长留下了一段美好的亲子时光。

ca1c038a235c4a8f83563810ba846a63.Jpeg

心理教师敲黑板

家长要不要陪伴孩子学习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另一个层面去看待这个问题,即亲子学习和课堂学习有哪些差别。

课堂是集体环境,孩子是集体中的一分子,教师上课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需要,这不仅仅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是孩子适应环境所需要经历的社会化过程。而家庭环境则让孩子的个性特点有机会被深入地关注。所以,家长陪伴孩子学习,其实不仅能够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也能够关注到孩子在适应集体生活时的困难,并适当满足孩子在集体生活中不能够被充分关注到的需要。例如,有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思考得深入,但思考速度比较慢,可能需要回家后跟家长做更多交流,这时家长陪伴孩子学习就不是催促,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又如,有的孩子思维敏捷,但常常思考不周全,需要家长帮助他放慢自已思考的节奏,整理一下自己推理的过程,这时家长陪伴孩子学习不是责怪他粗心,而是帮助他建立条理性。再如,有的孩子特别爱提问或者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在课堂环境中教师无法回答太多问题,家长陪伴孩子学习不是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尽量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运用生活中的资源,带领孩子一同寻找答案,等等。家长陪伴孩子学习,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的责任依然在孩子,但观察孩子的行为特点,并满足孩子个性化需要的责任则在家长。

 

文稿整理:刘湘

编辑:杨洁瑜

一审一校:徐怡萍

二审二校:陈佳佳

三审三校:倪敏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