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 | 孩子在学习上容易犯“迷糊”怎么办?
——沙湖家庭教育周周谈52
家长接纳孩子的成长节奏和学习表现,看到他在各种尝试中努力的过程,肯定他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引导他获得美好的体验,有助于孩子树立“我能行,我会更好”的信念。
【情境再现】
孩子读题的速度很快,看到题目时总是一扫而过,这个习惯在其所有学科的学习上都有体现,但他做题的时候很粗心,反复做过的题目还时常出错。我只有刻意让他重复做几遍题,他才能勉强记住。但是隔一段时间不复习,他又会马上忘记。面对这样的“小迷糊”,我该怎么办呢?
【老师支招】
在十多年的工作中,我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小迷糊”还不少,他们做错的题目会反复出错,背诵过的课文隔一段时间不复习就会马上忘记,做题时还没审清楚题目提笔就写……这些都是经常在孩子身上出现的现象。这是由低年级孩子的思维发展不完善决定的。家长如果觉得孩子应该做到“有错就改”“错过的题目不再出错”,这样的要求实在太高了。面对孩子在学习上容易犯“迷糊”,家长往往容易认为是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常常对孩子进行说教,教育孩子学习要认真,做题要细心,看题要仔细,但往往收效甚微。那么,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在每一次跟孩子的互动中落实“犯错是学习的好机会”这一理念。有一位教师曾经在交流活动中分享过他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秘诀。这位教师说面对儿子从小到大拿回家的试卷,他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先让孩子自己看错题,然后让孩子自己分析做错的原因,并说说下一次怎样才可以不再做错,真正把每一次犯错当成学习的好机会。
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做题错得多,反复出错,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整理出一本错题集,仔细梳理错题,总结做题规律:是前后鼻音区分不好,还是字形左右颠倒;是数量关系理不清楚,还是运算出现错误……同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根据总结的做题规律,选择同类型的题目进行专门练习。
第二,和孩子一起设定能够达成的小目标,鼓励孩子不断努力,反复练习。我家孩子数学口算的速度较慢,而且正确率也不高,这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困扰着他。例如,数学口算试卷有100道题,别人花4分钟做80道题,但是我家孩子在相同时间内只能做40道题。看着自己的口算成绩,他感到十分受挫。我跟他说,我们不跟别人比较,每天固定15分钟练习口算,争取能够达到在4分钟内完成60道题的目标,只要坚持练习一定会有效果。在练习的过程中,孩子的进步十分缓慢,但在期末口算测验中,他在4分钟内完成了60道题,终于过关了。孩子感到很快乐,甚至感觉自己比那些做了80道题的孩子还要快乐。现在如果他在学习上遇到字词默写错误较多,或者数学题做错的情况,他都会从容地说:“多练练,练练就好了!”养育孩子就像是农民种地,播撒一粒种子,浇水施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耐心等待,任凭种子在合适的时候发芽,就能在恰当的时候开花结果。
第三,接纳孩子的现状,把错误和困难看成学习的机会。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容错的环境,教会孩子认真对待错误和困难,陪伴孩子一起改正错误、克服困难,同时引导孩子获得一种对学习的“胜任感”。
【心理教师敲黑板】
首先,要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和逻辑思维初步发展时期,在语言的学习、数学的运算方面,家长要注重多运用形象化、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方式,这样更容易帮助孩子识记和运用。
其次,要遵循孩子个性差异的特点。在同一年龄发展阶段的孩子,也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孩子个性的外在表现、各个感官对外界信息接收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家长应当敏锐感知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感知孩子个性发展的优势,制定适合自己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方法。
最后,要尝试对孩子的“问题”进行重新解读。家长可以将孩子的“问题”理解为孩子发出的信号,引导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新方式。家长应当避免对孩子做出负面评价,表达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的态度。
文稿整理:刘湘
编辑:杨洁瑜
一审一校:徐怡萍
二审二校:陈佳佳
三审三校:倪敏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