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家校共育

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家校共育

父母课堂 | 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怎么办?
——沙湖家庭教育周周谈㊼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2 点击数:

 

中医认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孩子出现问题,而不是等到孩子出现问题再来“治”。中医“治未病”的主要策略就是养生,家庭教育“治未病”的主要策略则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情境再现】

自从孩子参加延时班后,放学的时间变晚了,我觉得在家陪孩子学习的时间也变少了。我没有充足的时间辅导孩子的晚间学习,也无法做到实时掌握与观察其学习的进度和成效。

 

【老师支招】

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孩子自己成长的力量。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家长没有必要每天实时掌控与观察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成效。有时候,正是家长的过度担忧,让孩子养成了惰性;一旦失去了家长的监管,孩子就不能好好学习,这又引发了家长更多的担心和焦虑,从而形成了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这不是良好家庭教育的生态。当然,我们要相信孩子,不等于不管孩子。家长自始至终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只是家长要智慧地教育孩子。中医“治未病”思想,对指导家庭教育很有帮助。

具体而言,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科学地教育孩子。

第一,帮助孩子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孩子学习就像合伙做生意,是需要投资的。孩子只有充分的准备-预习,才有参与学习过程的“资本”,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才不容易出问题。要知道,教师上课需要精心备课,孩子上课则要认真预习。所以,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是“治未病”的首要前提。一方面,孩子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预习任务,家长也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到位,预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预习接下来学习的内容,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表格或者示意图的形式整理出内容概要,让孩子知道接下来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每天进行课前预习,即孩子完成作业后固定安排一段时间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可以进行自我提问,如:第二天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呢?之前学过的哪些内容和第二天学习和内容相关呢?这节课最难的部分在哪里呢?孩子预习每门课的时间不要太长,10分钟左右便好。

第二,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复习的良好习惯。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一边学一边忘是大脑的特点,而且人遗忘的速度也不一样,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孩子刚刚学习知识,如果一天后不抓紧复习,记忆就只剩下原来的25%。因此,及时复习是克服知识遗忘的最好策略。因此,家长可以建议孩子每节课下课时,将笔记中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简单回顾一遍;每天睡觉前,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花几分钟的时间把每门功课的内容在头脑中回放一遍。周末是孩子复习本周学习内容的重要时机,家长也有充分的时间辅导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本周学习的内容一边复习一边将重点内容整理成笔记,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

第三,教孩子学会求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总会出现,关键是遇到困难如何应对。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向伙伴、向父母求助。一旦问题及时得到了解决,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越来越好。

孩子做好课前预习,带着疑问进课堂,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升。孩子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即便没有家长每天实时监管,也能很好地完成日常学习任务。

a8f8929c6cac44b4b313e77ba7499c1a.Jpeg

心理教师敲黑板

首先,在家庭中要建立亲子同盟关系。家长应当将没有充足时间辅导孩子的焦虑转化为对孩子的信任。同时,家长应当邀请孩子积极参与讨论,帮助孩子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其次,家长要完善家校的合作关系。家长要与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知晓学校的安排与要求,反馈自己的诉求与困惑。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帮助下,保障孩子的学习成效。

最后,家长和孩子要有各自的生活空间。在关注孩子学习、生活的同时,家长也要有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只有先安顿好自我,才有助于保持家长的心境稳定、亲子的关系和谐。这样家长也能给孩子做出积极的示范,潜移默化地给予孩子正向的影响。

文稿整理:刘湘

编辑:杨洁瑜

一审一校:徐怡萍

二审二校:陈佳佳

三审三校:倪敏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