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家校共育

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家校共育

父母课堂 | 孩子做作业拖延怎么办?
​ ——沙湖家庭教育周周谈㊽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9 点击数:


不管是一次简单的作业、一次糟糕的练习,还是一段失败的经历,都能成为家庭里一次教育对话的素材,成为孩子自觉学习的起点。

 

【情境再现】

周末,我希望孩子先把作业做完,再进行一些文娱活动。周六早上,孩子起床制定了一天的学习计划,早上吃完饭,便玩了一会儿。到了学习时间,我就提醒他该去学习了,但是他学习时很不在状态。我就说:“如果学习不在状态,你就先休息一下,调整好状态再学习。”孩子说:“好的,妈妈。我先休息一下,过一会儿,我肯定能集中精神学习。”然后,他就去玩耍了。中午,我再次提醒他:“你早上的任务没有完成,下午你先把早上的作业补上,再完成下午的。你要记住,作业是会越积越多的!妈妈不再提醒你了,你自己安排。”一个下午,我都没提醒他做作业,他竟然把作业抛之脑后,继续玩耍去了。最后,我发现孩子在家待了两天,硬要等到周日晚上才肯做作业,而且他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不高。

 

【老师支招】

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一个小测验,请家长回顾一下自己平时对待孩子做作业这件事,是否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孩子完成了作业,但家长并没有像约定的那样,留给孩子玩耍的时间。

2.孩子完成了作业,但完成作业的质量或正确率经常被家长挑剔或嫌弃。

3.孩子完成了作业,家长总会布置新的任务。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中的任意一种,也许这就是孩子做作业拖延的原因。

具体而言,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孩子改正做作业拖延的不良习惯。

第一,重视履行对孩子的承诺。罗切斯特大学教授塞莱斯特·基德对“棉花糖”实验(20世纪60-70年代,斯坦福大学沃尔特·米歇尔博士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一系列有关幼儿自制力的经典实验。)进行了优化。她将孩子分成A、B两组,一名实验人员告诉孩子:“现在你们可以先用身边这些旧的蜡笔,我会去拿一些全新的蜡笔。”几分钟后,A组的实验人员拿着全新的蜡笔回到实验室,B组的实验人员空手回来,跟孩子道歉说:“对不起,我记错了,我们没有新蜡笔了。”同样的情况又重复了一遍,这次实验人员许诺的是有新的贴纸,同样A组的实验人员拿回了新的贴纸,而B组的实验人员再一次空手而回。经过两次“热身”后,塞莱斯特·基德开始进行“棉花糖”实验,结果A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比B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高出了四倍。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家长是否对孩子信守诺言,对孩子自控力的形成影响很大。因此,家长不要对孩子轻易许下诺言;而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做到。

很多时候,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最常用的招数之一就是随口许诺,如“写完作业,我们就带你去儿童乐园玩”“吃好饭,我们就可以看动画片了”……当孩子乖乖听话了,家长也许太忙了,就会把这些随口许诺给忘记了,并且想当然地以为孩子年纪小,不会对他有任何影响。但是,当家长要求孩子做作业时,孩子的第一反应也许是先玩一会儿;当家长要求孩子把饭吃完时,孩子的要求也许是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饭,不然就不吃。因为,长期以来家长开给孩子的“口头支票”都没有兑现,孩子慢慢就明白了:“忍耐一会儿就能多吃一块棉花糖,那是骗人的。我不如先吃下这块棉花糖,这样会更加稳妥。”

第二,让孩子学会承担做作业拖延的后果。例如,小李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的,小李的母亲每次提醒她,她都充耳不闻,做起作业来也是不情不愿的。小李父母和小李约定做作业只能做到晚上9点半,不能影响她的睡眠。小李的作业没有做完,第二天,小李的母亲会给教师发一条短信,内容是孩子的作业没有完成,希望教师能和小李谈一谈。反复几次后,小李知道了不完成作业,会受到教师的关注,也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加快做作业的速度。这时候,小李的母亲才站出来对小李说:“你看,你做作业拖延给你带来了许多不便,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改善呢?”就这样,小李的母亲和小李之间达成了合作,找到了一系列提升做作业效率的方法,并不断尝试加快做作业的速度。

第三,分解目标,将目标可视化。家长也许应该考虑到孩子做作业拖延可能是任务量比较大,或是作业难度比较高。如果是这样,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对目标进行分解。例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每周五的晚上完成语文作业,每周六的上午完成数学作业。只要孩子完成语文作业和数学作业就可以享受愉快的周末时光了,而他只用在每周日的晚上再完成英语作业或其他作业。通过将周末作业分解成三个小目标,孩子完成任务的难度降低了,完成起来就更有动力了。

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承诺,为孩子营造一个信守诺言的环境,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自控力。家长帮助孩子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多个可接受、可操作、可达成的小目标,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从而改善做作业拖延的状况。

88335ec98fdd4e5c9c34714868914125.Jpeg

心理教师敲黑板

家长先要思考如何界定拖延的边界。是家长视角下制定的标准,还是孩子视角下被动执行的标准?是家长视角下不断被突破的框架,还是孩子视角下未被明确的约定?拖延可能是孩子自我意识、自我主张的表达方式,比如家长要求完成的任务和规定的时间不符合孩子内心的设定和预期,孩子就有可能出现拖延的情况。面对处于“权威”地位的父母,孩子不能直接表达,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去表达,这可能透露出当下任务的挑战较大,如作业的难度高、时间的紧迫;也可能透露出主体受到个体之外的因素干扰,如受父母情绪的干扰、被安排额外的任务、同一时间里被其他事情所吸引等。

家长可以针对孩子拖延行为背后的信息,将它归类,放入不同的靶盘,根据它距离靶心的远近,有重点、有选择、有顺序、有分工地逐一解决各个问题。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要求,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

 

文稿整理:刘湘

编辑:杨洁瑜

一审一校:徐怡萍

二审二校:陈佳佳

三审三校:倪敏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