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的融合
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发展和推广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点。尤其在完善学校劳动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借助语文课程教学来深化劳动教育的价值作用,强调将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劳动育人目标。所以发挥出语文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利用语文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挖掘潜在的劳动技能教育内容,促进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多渠道、多形式。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融合
引言:为了顺利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意识,再从自觉进行劳动、积极参与劳动出发,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科学引导下,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因此,从小学阶段开展优质的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既要通过语文课程教学的铺垫,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修课,也要通过语文学科融入到劳动教育中,展现出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任务。
一、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作用
(一)明确教育教学责任
劳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教育阶段中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回归教育的本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基础。因此,让学生认识到继承劳动传统的主体责任,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内容的精心选取为起点,将劳动和读书这种传统的生活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通过享受劳动感知文化的力量,确保学生能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并认知自己应当承担的劳动责任。通过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渗透,明确教育教学的责任,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为目标,发挥出动手实践感悟的辅导作用。
(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学习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劳动者形成尊重与学习的思想品质,主要是由于本质特征和核心能力,从书本知识和实践过程中理解劳动的付出价值,起到对学生人格塑造的促进作用。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是语言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不断在积累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和素质逐渐提升。语文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有着相同的特征,都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延伸到实践运用,体现出知识源于实践的教育本质。基于真实的劳动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在知识学习与实践探究的相互连接中进行实践检验,发挥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价值,提升劳动教育整体效果。
二、小学语文学科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提炼语文教材中的劳动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积极发挥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势,需要深入全面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以潜移默化的教学与引导方式,将劳动教育切入点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理解和认知劳动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品鉴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情感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寄托和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鉴优秀文章时,可以将劳动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劳动情感抒发与感受出发。在课文中逐层深入发现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提高对劳动的关注性,主动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猜测、思考、分析,为今后的劳动行为和情感养成打下基础。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
(一)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劳动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穿插劳动教育的内容,需要在联系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语文教材中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劳动教育,确保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贴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感知劳动的意义。因此,教师围绕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文本,结合生活化的教育指导方式来阐述劳动价值,需要引领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时,站在生活的角度去增强劳动意识,达到正面强化学生劳动观念的融合目标。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社会,利用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的劳动例子,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技能掌握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古诗词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诗句时,带领学生在联想诗词内容时展开想象,诗词中所表达的日常劳动后,所呈现出的生活美满场景,促使学生在联想到这种场景时,能够结合自己对劳动的感受进行阐述,以此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感知劳动的价值意义时,体会劳动过程中的朴素、幸福、安详等情感时,对劳动形成一种向往的思想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次结合古诗中的诗句讲解,突出古代农人的日常生活与现如今社会生活的差别,带领学生在对比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古代的耕作文化和现代劳动作业的差异。如讲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诙谐幽默的诗句时,让学生体会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在内心深度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正确对待并参与到日常劳动中。
(二)挖掘思想内容,培养劳动思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向互动的过程,语文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需要借助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劳动思想,针对性地渗透劳动教育内容,由挖掘思想内容过渡到劳动思想培养。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讲解基础知识,抓住语文学科的内容特点,结合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查找资料,应当体现劳动思想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促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到细节、落到人心,增强学生的劳动思想的。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是以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文本,塑造生动的劳动人物形象,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确保学生能够在养成主动劳动的思想品质后,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并从中领域到劳动的价值所在。
例如,以课文《祖父的园子》为例进行劳动教育,建立在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善良、俭朴的品质基础上,利用文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和人文内涵,让学生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延伸到思想内容的领悟,促使学生在感同身受的认识后,被文中内容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所感染,进一步提升学生热爱劳动和人民的情感。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理解劳动教育本质进行引导,侧重于从劳动光荣的体会、劳动伟大力量的展现,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可,对劳动精神的感触,让学生在完善自我思想境界的前提下,强化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比如,教师构建知行合一的劳动思想培养体系,让学生从日常的环境保洁基础劳动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带领学生将日产生活中的劳动作为起点,鼓励学生始终保持完成日常环境保洁的劳作。此外,根据学生动手操作、思维拓展程度的不同,就学生的劳动思想培养效果进行检验,可以让学生挑选一些花卉、落叶制作成独立设计的艺术作品,以多渠道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强化学生劳动思想意识,让学生从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学会自主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
(三)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劳动观念
由于学生间的劳动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劳动思想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学生就会对劳动呈现出不同关注度,参与劳动的思想启发自然也存在差别。为此,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劳动形成深刻理解、感悟,并进行有效的劳动,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在语文教材中先选择劳动场景的生动描述,借助文中劳动场景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认识劳动,体会劳动精神。再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各项劳作设计,引领学生在实际参与劳动中感悟劳动美。
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引导学生明确辛勤劳动是收获的前提,让学生自己在劳动中获得启示,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出边远的戈壁上风沙飞扬的具体情境,而当地的百姓需要挑着水桶走很远去打水,为了节约水多次利用到浑浊也不忍心倒掉。再将画面转向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等,勘察当地情况后规划打井方案,在工地上挥洒汗水打出一口口深井,切实解决了当地的用水困难局面。通过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的伟大价值,学生的劳动情绪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形成深刻的触动,利用课文内容表达的场景,使学生对劳动有着最好的诠释和尊重,将会引起学生参与劳动活动,不断展现自己、提升自我的积极性。比如,组织用自己的劳动帮助清洁工叔叔阿姨打扫卫生的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劳动活动。另一方面则是结合文中的劳动场面,让学生在生活认知中感知劳动的价值,在实际参与完成劳动活动任务时,能够讲述自己的劳动经验,交流自己的劳动体会。通过结合文章的具体劳动场景的生动呈现,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劳动体验,强调学生在劳动中认知劳动,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最终形成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四)开展劳动主题写作,深化劳动体验与情感
写作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以深化劳动体验与情感的写作引导方式,让学生结合劳动内容和现实生活的体会,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劳动实践相衔接,以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写作相关的劳动主题内容。因此,围绕劳动实践进行主题写作训练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劳动教育内容的渗透,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熟悉、鲜活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描写劳动心情和实际感受。比如,让学生对所参与的实践劳动进行心得分享,以文本展现劳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具有崇尚劳动、体验劳动、乐于劳动的认识,实现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相融相通,增强对劳动价值的追求,体验劳动的滋味。如采取对家庭劳动的主题写作,需要学生通过实际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对劳动的真实体验进行描写;对参与社会劳动进行主题写作时,侧重于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劳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使学生参与社会劳动服务中,既能感受到劳动助人的快乐,丰富劳动体验,也能学习多种劳动技能,学会观察,勤于动手、动脑。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写作练习中,全面结合劳动的真实体验和情感进行表达,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热爱劳动及劳动人民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涵养劳动情怀。
结束语:
总之,在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中,教师应当重视劳动教育的渗透,采取高效的教学融合方法,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与劳动教育的切合点,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劳动教育,带领学生从多方面发现劳动的魅力,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的多种劳动教育方式,不仅需要带给学生实践及体验劳动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发掘自己、提升自己,也要借助语文教学这一平台,借助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运用实践能力完善理论知识。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