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融合与渗透研究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02 点击数:

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共育的实践探索

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如果只依靠纯粹的劳动教育课去加强劳动教育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结合语文教学在课堂中去渗透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通过语文教材、习作课、活动课等多种途径有效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体验,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

一、品味文本语言,培养正确劳动观念与品质

引领学生深入品析劳动教育课文的语言出发,让学生在对劳动教育文本语言的品味中,体会劳动过程的快乐和劳动的价值。从分析劳动教育文本的语言角度出发是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感受课文的精神和情感都是在品析语言的基础上完成的。如:课文《穷人》、《长城》、《父亲的菜园》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俭朴、无私的高贵品质,文中蕴含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文内涵,学生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进而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有着重要导向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引导他们体会劳动的光荣、伟大和神奇的力量,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的认识,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劳动教育因素。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了很多劳动的因素,在讲解课文中渗透劳动教育。如《挑山工》的讲解中,教师通过PPT或视频的方式,播放挑山工挑货上山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劳动的辛苦,逐渐培养劳动观念。教师在上课中可适当在劳动方面提出启发性问题,如“挑山工的劳动给你什么感受?”“泰山已经安装了缆车的情况下,挑山工存在的价值”等。激发学生的劳动光荣感。

在古诗教学中吟诵劳动美。通过吟诵唐代李绅的《悯农》、宋朝翁卷的《乡村四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古诗,孩子们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发现劳动的伟大和劳动的美,感悟辛勤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丰富语文实践,体会劳动的内涵与价值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因此,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敢于创新劳动体验形式的多样化,将劳动教育和学科学习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使学习、创造、劳动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增长才干,增添智慧,提升劳动的幸福感。

二年级的同学们学完了识字4《中国美食》后,老师们设计布置的一项语文特色实践性作业——学做一道家常美食。孩子们接到任务后异常兴奋,亲自准备食材、择菜、清洗、切菜到烹饪、装盘,色香俱佳的西红柿炒蛋、脆嘣嘣的炒香芹,绿油油的蚝油生菜,黄灿灿的煎鸡蛋……通过亲手制作美食,体验到父母为三餐忙碌的辛苦,更加认识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努力学习劳动技能,亲身体验,亲手实践,劳动过程让孩子感受到了愉悦和成就感。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劳动观和成才观,在语文单元练习中能够主动地思考劳动和自身的关系,反思劳动对于自己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生活观察单元,为了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倾听、去体验、去创造、去成长,安排实践活动种水蒜或生豆芽,并仔细观察他们每天的变化,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孩子们接到任务以后,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开始了他们的观察之旅。孩子们用镜头把自己几天的观察拍摄下来,看着水蒜、豆芽在自己精心照料下发芽成长,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每一篇记录里都包涵着他们对所种植物的深厚情感,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充满着喜爱之情,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

在学习完相关课文后,还可布置切实可行的劳动作业,联系课文让学生以图片、视频、画画、写作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劳动心得。比如,结合五一劳动节,设计“劳动最快乐,‘语’你共成长语文+劳动教育系列作业展”:“与爸爸同做一道拿手菜”,图文结合的方式画出菜谱,并写出制作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学会了一项技能;“我和妈妈换一天岗”,家务劳动之后,将感受与收获写成一篇作文。学有所得是收获,学有所悟是成长!让学生走进自然,进行各种各样的劳动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同时在写作训练当中升华了自己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而且,同学们还在班级群积极展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体验的形式多样化,带动了内容体系的规范化,培养了学生劳动探究能力,让其经历真实的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深耕传统文化,在节日中锻炼劳动能力

将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相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究中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学习能力。

结合传统节日端午节开展全校性的主题劳动实践,分年级、分类型开展不同方式的活动。端午节最具特色的就是包粽子了,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可以在长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粽子,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在一片片翠绿欲滴的箬叶间穿梭,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跃然桌上。品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粽子,学生们的心中一定是兴奋和自豪的。三、四年级的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与端午节有关的材料、信息,从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别称等方面创作读写绘。将端午节的前世今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五、六年级学生利用端午假期时间,和自己的家长在家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联系生活,收集资料,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源、古诗词、粽子的制作过程和种类,再设计自己的“端午节”研究报告。通过这样的活动,扎实了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相融合。以“端午佳节”为契机,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让孩子们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重视日常练笔,在习作中发展劳动思维

劳动教育训练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外有着更广阔的天地。教师宜利用各种有效机会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行指导、训练,并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自己去试试,从中感悟劳动带来的快乐,把它写下来。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劳动话题进行拓展。久而久之,学生的劳动概念不仅就会得到潜移默化,孩子的写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合理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去,潜移默化的让学生爱上劳动,真正将劳动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带给学生更深刻的劳动反思与体悟。

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共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品格。

宁夏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专项课题《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NXJKG22061)阶段性成果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