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02 点击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开始重视在教育中逐渐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的规范和政策,要求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另外,劳动教育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学习态度,还能够锻炼他们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使学生们真正的明白,现阶段的美好生活是需要经过人们的劳动创造的。因此,在小学时期为学生实施劳动教育,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劳动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意义;策略

引言:

在小学时期的各个学科中逐渐渗透劳动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积极的将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为学生讲解教材知识的时候,主动的锻炼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逐渐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运用一些阅读课堂或者写作课堂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劳动观念,可以帮助学生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本文分析了将劳动教育结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广大教师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劳动教育,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来源。小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接班人,他们必须具有优秀的劳动观念和主动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水平。因此,在小学时期锻炼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更能够促进人们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把语文教育和劳动教育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可以帮助学生在劳动的时候也能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实现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1.结合教材内容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一般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需要充分的发掘教材的内容,结合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也能学习到劳动知识,体会到劳动的特别趣味。一些充满着乡土文化气息的教材内容对然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距离,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距离感,能够使学生们形成新鲜感,产生对教材内容的探究欲望。语文教师需要结合一些相关的资料,综合开发教材内容,使劳动教育更好的渗透到教学中。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对阅读没有太大的兴趣,反而对一些充满乐趣的劳动形式更加感兴趣。教师能够在学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将劳动教育运用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积极性[1]。比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揠苗助长》的时候,教师能够给学生们设计一些课后实践操作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自主的种植一种农作物,或者饲养一只小家禽,切身体验劳动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水平选择合适的劳动计划。另外,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劳动质量和劳动效率,教师能够以种植和养殖为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可以按安排学生们分别种植四季豆、养殖桑蚕等,将整个劳动过程记录下来,写成文章,这样学生就能在劳动中锻炼写作,在学习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了。

2.结合思想情感教育

教师如果想要让学生们真正的接受劳动,就需要帮助学生改变自己以往的劳动观念,让他们逐渐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其实很困难,因为小学生们很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自己的身心素质还不健全,没有进行劳动学习的机会。在这个现状下,教师很难保证劳动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很多家长还会给学生门灌输一种劳动无用的观念,造成教师的劳动教育很难进行贯彻和落实。学生在思想上不认同不关注,是小学阶段无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的主要因素。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思想情感教育,锻炼学生逐渐形成劳动观念,充分呈现出小学语文课程的科学化和人性化。比如,在讲解《青蛙卖泥塘》的时候,教师就能够让学生们主动思考为什么青蛙要将泥塘卖掉?泥塘为什么会变美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将劳动知识结合到教材学习中,从而得出结论。因为青蛙经过自己的劳动将泥塘变美了。这个过程就说明,人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完美,其实是能够经过我们自己的双手去进行改造和变化的。这样,学生就能逐渐对劳动产生深刻的认知,从而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想情感上得到提升。

3.结合日常生活实际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身心发育不成熟,也没有形成科学的三观,因此,他们十分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认可,从而展现自己的价值。倘若教师可以将对学生的认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那么教师的教学质量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互相交流和讨论中学习一些劳动经验,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学结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现阶段,小学生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一些社会实践锻炼能够为学生们提供劳动的良好机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使劳动教育在学生之间得到广泛传播,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2]。比如,在为学生们讲解《口语交际:做手工》的时候,教师就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跟着奶奶或者妈妈学习一项手工技艺,之后再在学校与同学们交流经验,分享自己的快乐。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劳动的真正意义。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的劳动过程进行经验总结,使自己的劳动技巧更加成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融合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长期坚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教材上的内容,渗透和践行劳动教育,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中,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劳动思维观念,使学生能够养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孟媛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1(29):69-70.

[2]刘艳芳.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读写算,2021(27):121-122.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