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与渗透
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探究 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实验小学 030300 姚丽
摘要:劳动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不仅仅能够让小学生的体魄强健,更能够让孩子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劳动果实。那么在新时代的背景要求之下,把劳动教育安排在学校教育中,与学科课程相融合,便是新时代施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最好体现。本文在国家相关劳动教育政策指引下,探讨其与小学语文课程相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小学语文;劳动实践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全面脱贫的伟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因此在伟大历史使命的感召下,更应该注重教育领域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贯彻执行,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思维认识、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地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对其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校地处贫困山区的一个小县城,虽说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土生土长的农民工家庭,但随着信息化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劳动观念逐步淡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都不够重视。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唯有读书才有出路,所有课余时间都希望孩子用于学习,为孩子包办了一切事务。加之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往往被其他课程所替代;在安全意识的作用下,老师们几乎不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劳动。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动手能力弱化,自理能力越来越差,甚至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本文我结合我校劳动教育课题的开展,摸索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的实践,把劳动教育融合在语文教育中的策略。结合语文课程中所传达的爱社会、爱劳动、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使劳动教育在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能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以劳强体,提升学生动手习惯
首先,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学生通过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在具体活动中不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方式,获得了切实的锻炼,学生以此获得身体与思维上的双重提升,对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都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锻炼,引导学生感受到劳动过程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宝贵品质。
(二)以劳树德,打造学生优良品质
劳动教育能够非常有效的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通过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结合,能够在无形之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切忌急躁,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的关联性,同时多为学生提供校园劳动与社会劳动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通过劳动表现自己,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双手能够创造很多东西。新时代下的小学生必须学会利用知识为自己的综合性成长铺路,借助劳动教育的风,在人生之海上扬起风帆。
二、在阅读中渗透劳动教育
阅读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而阅读材料中渗透着大量的劳动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丰满的劳动意识,也能够让学生受到影响,从而积极的投身到劳动教育之中,进而取得出色的教育成果。
如在教学《千人糕》一课时,我将学生带入具体情境中,通过图片、视频、画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千人糕的制作过程,了解“千人糕”这个名字的由来,明白每一样东西都需要许多人参与到劳动中去,各司其职,才能完成。我趁热打铁,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说说自己最爱的食品的制作过程,教师加以补充,让他们感受到每一样物品都是来之不易的,都需要许多人付出劳动共同完成。学生才能对劳动者由衷地敬佩,从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三、在语文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是所有长辈的掌中宝,一般不会让他们参与到家务劳动中,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所以应当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他们变得更有责任心,以此对语文教学效果产生正面的影响。
三 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传统文化”单元,本单元有综合性学习。学完本组课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明节我们布置的作业是“和家人一起劳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亲自参与劳动,并把自己挖甜甘草、搓土豆圪搓搓、做烧馍馍(山西娄烦的特产与习俗)的视频发到班级群,向老师、同学汇报。端午节就更有意思了!我们让家长包粽子留点食材,统一时间带到教室,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孩子们那专注的眼神和认真的态度让我欣慰!一个个形状独特的粽子在一双双笨拙的小手中诞生了!家长帮忙煮好送来教室,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
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如“红领巾走进丰收季”感受春种秋收的喜悦,“我与花儿共成长”体验养花的乐趣,“种花生”“水果拼盘大比拼”……带领学生走到户外参与劳动,让学生自己亲手中下一株花为它浇水,让花儿与自己一起成长……让学生自觉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理解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四、 在写作中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跟其他活动融合在一起。不仅需要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更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其中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关联性非常高,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据考古研究,人类最早的诗歌就诞生于劳动实践中。
在语文综合实践中实践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习作的前提是必须有实践基础,否则无话可写,甚至是胡编乱造,与事情不符。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我的拿手好戏》,是“好戏”,又是“拿手”的,无论是关于兴趣爱好的、手工劳动的,还是家务田间劳动的,都必须有长期的实践,并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期中考试之后,笔者就布置了综合实践任务,让学生自行对全班学生的“拿手好戏”展开调查统计,然后“合并同类项”,相同的或类似的“好戏”所有者自愿组成小组,并创造条件在学校或在家里开展“拿手好戏”预演,对熟练程度进行区分,并让已经熟练的同学指导不够熟练的同学甚至不会的同学,让他们也尽快从中获得成功。在上课的两周前,笔者让全班同学举行一次“拿手好戏”汇报会活动,学生的习作取得了成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根本需求,更是新课程改革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因此,教师需要着手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课程与劳动教学之间的关联性。还要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劳动技能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带给语文学科无限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常永华.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9(11).
[2]陈慧影.浅析小学语文中劳动教育的渗透[J].当代教育评论,2019(09).
[3]李淑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究[J].考试周刊,2019(07).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