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教师发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之家>教师发展

【雅集·读书笔记】马婷《生本课堂,舒展学生思维》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7 点击数:

生本课堂,舒展学生思维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书目介绍

69ca476e417d4964a1547fe1f24919fe.png

《教育走向生本》是郭思乐教授的核心著作,系统阐述了“生本教育”的革命性理念。本书深刻批判了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师本”教育体系,提出教育的根本应完全转向学生,依靠学生的生命本能和学习天性。书中强调,教育应像帮助种子生长一样,为学生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通过激发其内在动力,实现积极主动自主学习。

读书体会

在阅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后,我深刻体会到生本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当前教育环境中的实践意义。生本教育强调将学生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一种反思与突破,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和运用。

书中提到,生本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将其视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这一观点让我想起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经历。曾经,我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教师形象,却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与情感体验。经过深入反思,我意识到当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听取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惑与兴趣时,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积极,学生们也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生本教育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断引导我们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所以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而教育并非万能。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

我们既不是裁缝,也不是理发师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这无奈应该困扰过许多老师,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差生”时,这种无力之感尤为沉重,这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教育的苍白,学生的品性,然而郭教授却认为这更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书中通过多个案例详细阐述了生本教育的实践方法。例如,教师通过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而不是单纯接受信息的灌输。这让我想到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通过讨论和互动深化理解。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实施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他们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本教育所倡导的“满足学生需求”深深触动了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以教材为依据,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无趣和困惑。书中提到,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识别和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例如,在一次科学课上,我鼓励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实验主题,结果不仅让学生积极参与,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生本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模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升级。它呼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放下权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更是心态上的转变。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是否对他们的成长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育走向生本》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让我认识到在教育的道路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服务每一个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激发他们的潜能,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教师简介

老师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而有度,学生们都认为她是值得信赖的老师,无话不说的朋友,更是值得尊敬的师长。她遵循快乐教学的理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中都能快乐无忧学习和成长。

a4eb92b0e5494a55b1883b649b499eed.png 

一审一校:陈慧玲

二审二校:谢玲玲

三审三校:颜爱华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