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读书笔记】彭飞《用摄影机写作的小说家:严歌苓的“色香味”叙事》
用摄影机写作的小说家:严歌苓的“色香味”叙事
——《补玉山居》读书心得
书目介绍
在京郊一隅,“补玉山居”客栈如同一个光影流转的舞台。严歌苓以她独特的“镜头式”笔法,将众多房客平行又交织的命运娓娓道来。这间小小山居,十年间窥见世间百态,上演了一部比影视剧更跌宕起伏的现代众生相。翻开书页,你便走进了这个声色俱全的人间剧场。
读书体会
20世纪80年代起,严歌苓出版了多部小说,可谓高质高产,其中大量作品进行了影视化改编,并得到了非常好的市场反响,作为作家和编剧,她在文学和影视市场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消费时代的今天,视觉艺术盛行,严歌苓在这种背景下脱颖而出,备受影视界的瞩目,究其原因,离不开她独特的叙事艺术。她自己曾提到:“我是个比较视觉的人。我对气味、颜色这类东西很敏感,就能够在小说中表现出来,可能这也就是一些生来的习惯。写小说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色香味俱全的东西,所以能出现那些很形象的画面,我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她对形象的敏感和注重,使她的小说叙事充满了视听化的艺术特质,这也是她的作品能够获得影视界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严歌苓在小说中制造大量尖锐的戏剧冲突。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才能引人入胜,吸引观众,更吸引读者。严歌苓首先在情景的设置上使之与人物性格相结合,情景与人物的结合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冲突,使小说读者的心情一直处于激动的状态,这样曲折迂回的情节就紧紧扣住了读者心弦。
在《补玉山居》中,补玉山居和曾补玉其人是整个情节的线索,作者以补玉山居这家京郊客栈为根据地,以老板娘曾补玉和她的租客们之间断断续续的交集为枢纽,逐步讲述了几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和身份的人物的故事。情节总是在相关人物和曾补玉的互动中展开。同时作者选取的人物和故事本身就充满戏剧性。每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之间都通过补玉山居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了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外,严歌苓特有的镜头式的叙事方法和独特多姿多彩的叙事结构也成就了她叙事的视听化特质。摄影机的镜头是沟通观众和剧情的窗户,严歌苓在创作中也同样运用了镜头式的叙事方式,将自己的叙述视角置入镜头式描述中。但是一个镜头只能表现某一个视点,同样,单一的叙述视角所能承载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因此,严歌苓便采用多重叙述视角交替呈现的方式,使作品的叙述层次更加丰富。严歌苓小说中的叙事方式一般采用长焦镜头推进叙事,同时辅以特写镜头强调细节。
小说的线索人物“周在鹏”出场时,对他的描写如下:
“周在鹏一共有三个。第一个是个瘦子,是个作家,跟补玉握手时,笑不露齿,因为他自认为那一口浅黑的牙是不配露给补玉的;第二个是个胖子,是个由作家变成的老板,牙变得煞白,笑呵呵的没一句实话,因为补玉后来发现他来她的山居住宿并不是生意太忙偷空歇歇,而是为了躲债;第三个是个小老头儿,是个除了补玉之外人人都知道的电视剧编剧,见了补玉就往树丛后、墙拐角躲,因为他怕补玉发现他住进别人的现代化度假庄园不住她的山居。
周在鹏由第一个人变成第三个人历时十多年。连全村三十四户人都认为永远不会老的补玉都老了……”
周在鹏是整个故事的线索人物,他穿插见证了十多年里补玉山居的一切经历和变化。作者在这里将镜头对准“周在鹏”,以对他的描写为开头,以他一个人在十多年间的变化为切入点,铺垫了整个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完整的时间跨度。
小说作品中对社会环境、人物背景的铺垫时有如对整个情节的发生进行了预先的总览或预知,这就决定了这部分文本的特点是概括性、大范围的。采用这样的“长焦镜头”就保证了叙事推进的延展力和连贯性。读者能够流畅地获取文本信息,就如同观众能够在连贯的长镜头里浏览画面,从而对整个情节有了概览般的初步认识。
《补玉山居》是严歌苓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作为作家和编剧,她在小说中熟练地驾驭着文学和影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的叙事方法,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虽然广泛地应用了视听化叙事的手段,但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强行斧凿的迹象,兼顾了对小说言语艺术和视听化叙事特色的追求,并借用视听化的叙述充分发掘出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背后深邃的内蕴,从而同时实现了思想性和技巧性。
教师简介
彭老师对教学一丝不苟,对学生严而有爱。她以真诚搭建信任的桥梁,学生们既将她视为学业上值得信赖的严师,又当作可以畅所欲言、分享喜怒的挚友。她让课堂成为充满探索乐趣的成长沃土。她以匠心守护初心,致力于让教育的园地成为梦想启航的地方。
一审一校:陈慧玲
二审二校:谢玲玲
三审三校:颜爱华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